2012年,一位33岁的德国男子因严重的强迫症(OCD)和焦虑症接受了一项前沿治疗:深部脑刺激(DBS)。科学作家隆·弗兰克(Lone Frank)在2018年出版的《快乐冲击》(The Pleasure Shock)中记录了这一案例。这名男子在大脑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一个与快乐、奖励和情绪调节密切相关的区域——植入了一个长期电极。

《The Pleasure Shock》 – Lone Frank
通过调整电极的电压(1伏到5伏),医生能够显著改变他的情绪状态。这种技术不仅为治疗严重精神疾病开辟了新路径,也引发了人们对“快乐操控”的未来畅想。 实验的惊人效果 在这位患者的治疗中,医生发现他对电刺激的电压极其敏感。
当电压设定为1伏时,他的快乐感仅为2分(按1到10分评分),焦虑感却高达8分;电压增至2伏,快乐感升至3分,焦虑降至6分;当电压达到4伏时,他感受到“完美”的快乐,评分10分,焦虑完全消失(0分)。然而,电压继续升高到5伏时,患者体验到一种过度“狂喜”的状态,反而引发新的焦虑感。为安全起见,医生最终将电压设定在3伏,以平衡疗效和副作用。
这一案例展示了DBS技术的潜力:通过精确刺激大脑特定区域,可以直接调节情绪,甚至诱发强烈的快乐感。这不仅对治疗OCD和焦虑症意义重大,还让人联想到一种可能性——是否能通过技术手段,在不依赖毒品的情况下,安全地让人体验幸福感?

DBS技术示意图
DBS技术的原理与进展 深部脑刺激是一种通过植入电极向大脑特定区域发送电脉冲的治疗方法,常用于帕金森病、癫痫和难治性OCD等疾病。伏隔核因其在奖励系统中的核心作用,成为治疗情绪相关疾病的理想靶点。
2012年时,DBS技术已较为成熟,但仍需手动调整刺激参数,如案例中的电压变化。 到2025年,DBS技术有了显著进步。首先,神经影像学和电生理技术的进步使电极植入更加精准,减少副作用。其次,“闭环DBS”系统的出现是一大突破。这种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大脑神经活动,自动调整刺激强度,避免了手动调节的局限。例如,闭环系统可能防止类似案例中5伏时的“过度狂喜”。
此外,新型可充电电池的寿命已延长至10年以上,减少了频繁更换电池的手术需求。 临床上,DBS的应用范围也在扩展。2009年,美国FDA批准DBS用于治疗难治性OCD,欧洲多个国家也有类似批准。

在OCD患者的腹侧纹状体区域存在一个窄频带的~9Hz功率特征
近年来,研究者探索将其用于抑郁症、成瘾甚至焦虑症。2023年,《Nature Medicine》发表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伏隔核DBS使约60%的OCD患者症状显著缓解,远超传统药物疗效。

《Nature Medicine》网站研究截图
但由此也引发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DBS技术继续发展,是否能成为比毒品更安全的情绪调节方式?确实,毒品通过化学物质作用于大脑奖励系统,带来短暂快感,但代价是成瘾、身体损害和心理依赖。
相比之下,DBS作为医疗技术,通过可控的电脉冲直接作用于大脑,副作用更可预测,且不涉及化学物质的毒性。 例如,案例中的患者在4伏时体验到“完美快乐”,这种效果无需药物即可实现,且通过调整电压可以避免过度刺激。理论上,DBS能提供一种精准、可逆的快乐调控方式,远比毒品安全。
然而,技术尚未成熟到普及的地步。过度刺激可能引发躁狂或情绪不稳,高电压甚至可能改变患者个性,引发伦理争议。此外,DBS的高成本和侵入性(需开颅手术)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前额叶皮层FGF1信号在伏隔核DBS干预成瘾中起到关键作用
展望未来,DBS技术可能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1. 个性化治疗:利用AI和实时脑电监测,DBS可以根据个体神经活动定制刺激参数,提高疗效。
2. 非侵入性替代:经颅磁刺激(TMS)或聚焦超声(FUS)等技术正在发展,可能减少手术需求,但目前效果不如DBS精准。
3. 伦理规范:随着技术能直接操控情绪,关于自主性、个性改变的伦理讨论将愈发重要。如何确保患者在“人为快乐”中仍保留自我?
在中国,DBS技术也在快速发展。例如,上海瑞金医院的DBS项目已治疗超千例患者,主要针对帕金森病和OCD,显示出技术落地的潜力。

上海瑞金医院功能神外团队研究成果
2012年的这个DBS案例不仅展示了科技如何直达人类大脑的“快乐中枢”,也点燃了我们对未来的想象:能否用安全、可控的方式取代毒品,让人们体验幸福?从手动电压调整到闭环系统,从治疗OCD到探索抑郁症和成瘾,DBS的进步令人振奋。然而,技术普及前仍需解决成本、伦理和安全问题。这位德国男子的故事或许只是起点,未来的“快乐冲击”可能为人类带来更深远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