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会被技术重新定义吗?

今天,我们先把“超人类主义”大概介绍一下。到底什么叫超人类主义?它离普通人的生活有多远?为什么连投资圈也开始盯着它?

严格来说,超人类主义是一个伦理-技术-未来学三合一的话题。它主张:用科技升级人类本身,而不仅仅是升级我们的工具。
换句话说,我们第一次把“人”本身当作“可迭代产品”来对待,主打三大方向:

超级长寿——延缓衰老,甚至逆转衰老;

超级智能——提升认知极限,与 AI 深度协作甚至融合;

超级幸福——通过神经科学与心理科技,让情绪和意义感被精细调控。

如果用一句对比来记住:传统医学修补“损坏的人”,超人类主义要打造“增强的人”。

很多人以为这还停留在实验室,其实它已经悄悄落地。举三个最新案例——

基因治疗破天花板

今年 3 月,美国 FDA 批准全球首个 CRISPR 基因编辑疗法,用来治疗镰形细胞贫血。过去只能输血维持,现在一次性修改患者造血干细胞的 DNA,就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价格虽高,但这标志着“精准修复 DNA”不再是新闻发布会的 PPT,而是真进医院了。

AI 医生的首张处方

伦敦一家大型医院,把乳腺癌影像筛查一半交给了 AI,误诊率下降 7%,放射科医生工作量减少近 30%。这不是替代,而是“人机共诊”提高了整体诊断速度与准确度——AI 已经在临床扛了活儿。

情绪可穿戴

将脑电传感器做进运动耳机的公Emotiv,今年开始 B2C 预售。它实时监测专注度与压力水平,APP 给出呼吸节奏或白噪声建议。比起冥想 APP 仅靠自觉,这玩意儿像给大脑插了心率监测器,“情绪管理”第一次变成量化指标。

为什么你应该关心你应该关心超人类主义?

首先寿命曲线正在改写职业生涯。如果未来健康预期寿命普遍超过 100 岁,而退休制度只慢慢挪,那么你就会有“第二职业生涯”甚至“第三技能曲线”。早布局学习与投资,才能在长寿社会里不被掏空养老储备。

然后大脑外挂让“知识壁垒”失效。当 AI 工具随叫随到,纯粹依赖记忆和经验的职业会被压价;真正稀缺的是与 AI 合作解决陌生问题的能力。与其担心“被抢饭碗”,不如尽早让 AI 变成你脑外的 GPU。

最重要的是幸福将成下一代竞争优势。在情绪可量化、心理健康被纳入硬福利的年代,一个能持续保持高专注与高幸福感的人,比只会加班狂卷却情绪崩溃的人更具“人类红利”。这不是鸡汤,而是人力资源数据显示高幸福员工的绩效溢价。

当然超人类主义 ≠ 毫无底线的改造,朋友们先别担心“要不要变成半机器人”。超人类主义必须回答三个底层问题:

安全——技术是否足够成熟,不搞出不可逆的副作用?
公平——升级机会是少数富豪独享,还是逐渐平民化?
意义——当死亡推迟、智能外挂,人生目标会不会失焦?

这些伦理拉锯正是我们接下来 99 节课要边讲技术边掰扯的核心。

顺带提一下商业趋势方面:

基因治疗商业链:从 CRISPR 编辑到递送载体,再到基因测序耗材,三条子链正出现并购潮,长期看是“医疗里的芯片行业”。
AI 医疗 SaaS:影像诊断 + 医院数字基建,将是东南亚与中东市场最先放量的出口机会。

情绪可穿戴:硬件毛利有限,但情绪数据将反哺广告与健康险——关注“数据-服务”一体化玩法。

以上方向仅供思考,真正下场前要评估监管与技术成熟度。

正文完
 0